2022年巴中市玉米重大病虫害预计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10万亩次。其中草地贪夜蛾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面积10万亩次;玉米螟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0万亩次;粘虫中等发生,局部有高密度点片,发生面积7万亩次;玉米纹枯病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面积30万亩。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地下害虫、玉米纹枯病等病虫害,总体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4%以内。
二、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有机融合。实施秸秆粉碎还田、选用抗耐病虫品种,采取种子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天敌保护利用和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玉米重大病虫可持续治理,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三、主要防控措施
(一)草地贪夜蛾:参见《2022年巴中市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要点》。
(二)玉米螟:实施综合防控,大力推行秸秆粉碎还田,破坏压减越冬场所,减少虫源基数;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防治卵;心叶末期喷施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
(三)粘虫:及时处置高密度发生区,加强监测预警,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傍晚至次日凌晨开灯;及时清除田边杂草,突出早查早治,抓住3龄前低龄阶段,及时实施专业化统防防治,严防局部暴发成灾。
(四)地下害虫及蚜虫、蓟马等苗期害虫: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利用含有噻虫胺、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复配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利用二嗪磷颗粒剂,金龟子绿僵菌颗粒剂,或者菊酯类农药灌根。
(五)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播前清除病残体,减少初始侵染源;注重科学施肥用水,降低田间湿度;抓住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丙环∙嘧菌酯等杀菌剂,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褐斑病重发区在玉米8至10叶期用药防治,预防或减轻病害发生。
(六)玉米纹枯病:选用抗耐病品种,注意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喷施生物农药或杀菌剂,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秸秆处理、深耕灭茬技术。采取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等手段,严重发生地块病残体离田处理,压低病虫源基数。
(二)成虫诱杀技术。在鳞翅目和鞘翅目等趋光性强的害虫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对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可使用性诱剂诱杀,对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可使用食诱剂诱杀。
(三)种子处理技术。根据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种衣剂实施种子统一包衣。
(四)苗期害虫防治技术。根据苗期二代粘虫、蓟马、灰飞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用适宜的杀虫剂喷雾防治。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五)中后期病虫防治技术。心叶末期,统一施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草地贪夜蛾幼虫,压低后期虫量;根据中后期叶斑病、穗腐病、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和双斑长跗萤叶甲等病虫的发生情况,合理混配杀虫剂和杀菌剂,控制后期病虫为害。宜使用高秆作物喷雾机和航化作业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六)赤眼蜂防虫技术。在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害虫产卵初期至卵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每亩放蜂1.5-2万头,每亩设置3-5个释放点,间隔7天分两次统一释放。
五、注意事项
(一)为避免诱杀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平衡,提升田间天敌种类与数量,杀虫灯应在害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跃时段开灯使用。
(二)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大面积(50亩以上)连片应用效果最佳,诱芯应按产品要求及时更换,不同害虫诱芯不可置于同一诱捕器内。
(三)生物农药主要以预防为主,不可用于应急防治,为确保防治效果,应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害虫低龄阶段施用。
(四)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施药宜在清晨或傍晚,要保证用水量充足,施药部位精准。
(五)为延缓病虫抗药性产生,应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科学安全使用。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1264/2022/7/13/2c36a137f9754313a22d2c3b94711d3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