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突出聚集、聚势、聚焦“三聚合力”,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隆昌市稻渔现代农业园区认定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成功承办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提升现场会暨高峰论坛,创建为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获得“中国西部鱼米之乡”金字招牌。
一、聚集三产融合,延伸价值链条
一是“农工融合”构建产业新链条。通过就地建厂、联系生产商等方式完善园区生产体系,推动园区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产业园内引进龙头企业15家、建成农产品集中加工中心6个、产地初加工集中点5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6.9%,稻渔加工产值超过30亿元。二是“农旅融合”培植农村新产业。利用园区在成渝城市群的区位交通、绿色本底优势,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民宿客栈、生态农庄等新业态,带动农村人气、商气和财气。创建省级稻渔主题公园1个、鱼博览馆1家,建成农业景区9个,稻渔新村80多个、乡村民宿24个,举办小龙虾美食文化旅游节和“稻虾+美食”名师名厨争霸赛等系列特色主题活动。三是“农商融合”打造农村新业态。搭建“电商+快递+农民”“电商+社区店”对话平台,疏通园区内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飞”厨房餐桌。建成园区“一平台、两工程、三中心、五体系”的电商应用和服务网络,建成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电商仓储物流中心1个和电子商务平台10个,农产品网络交易额突破1.32亿元。
二、聚势要素资源,提振造血后劲
一是“财政供血”增添惠农举措。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系统化政策支持体系,有效促进人才、技术、土地、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在园区集聚成势。先后出台《建设中国“鱼米”之乡扶持奖励政策》《关于推进稻渔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以奖代补资金等专项资金,推动财政资金向产业园区项目倾斜和集中,扶持园区产业发展。2021年,整合投入各级财政资金0.9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4.6亿元。二是“金融输血”汇聚支农能量。推广“政府+银行+担保公司”模式,多渠道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印发《隆昌市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实施方案》系列文件,引导金融机构向园区内新型经营主体予以更大信贷倾斜。目前,隆昌市“政银担”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规模达1175万元,产业园在保新型经营主体71家,在保规模7054万元。三是“保险补血”筑牢护农底线。探索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发挥保险杠杆作用,出台《关于做好2021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提高园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抗风险能力。2021年,产业园在保种植险面积4.94万亩,保额98.78万元,特色产业保额379.18万元。
三、聚焦改革创新,强化联农带农
一是创新“四联带农”模式。组建成立“稻渔联盟”,引导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等建立契约型联结机制,推广园区联结带动业主、村集体联结带动农户、联合社联结带动社员、“专供专营”市场带动农民的“四联带农”模式,帮助小农户有效化解经营风险,拓展增收空间,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稻渔共生”,相比单一种植水稻纯收益亩均增收3800元。2021年,园区内新型经营主体增收10.5万元,小农户销售订单增加20%以上。二是创新“三股合一”模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资产入股,农业公司以资金技术入股,公司每年支付农户固定土地租金,并按照村集体与入股农户8:2的比例,将每年纯收益的30%进行二次分红。2021年,实现园区内村集体增收13.8万元,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创新“订单+”模式。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利益联结模式,收购稻渔的新型经营主体按照稻渔预计产量的20%支付种养殖农户定金,在产品售出后拿出20%的利润予以分红种养殖农户;推广“订单+保单”两单保障模式,帮助种养殖农户有效化解经营风险,拓展增收空间。2021年,园区内小农户两单保障模式覆盖面达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7万元,较2020年增加12.18%。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2/3/7/fbf00158dbfa45e9b65a152af492d0e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