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近年来,祁阳通过大力培育和引进创业创新的“新农人”,瞄准粮、油等主导产业,突出提升“新农人”的生产技能、管理水平等,并出台相关政策,做到全程帮扶,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突击队,唤醒乡村发展潜能。
在大忠桥镇新马江村的糖蔗种植基地里,2022年新种的糖蔗长势喜人,正处在拔节快长的关键期,村里的种植户们抢抓晴好天气,在合作社负责人邓瑶玲的指导下给糖蔗施用有机肥。
1984年出生的邓瑶玲,大学一毕业就在广东找到了一份条件优越的工作。几年前,由于父母年纪已大,丈夫也忙于工作,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邓瑶玲便辞掉工作回到家,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成为了一名专职的“新农人”。在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后,邓瑶玲便将村里的200多亩沿河滩涂地承包过来,开始种植家乡传统经济作物糖蔗。
为了有效发展村里的糖蔗产业,促进销售,邓瑶玲将村里小规模糖蔗种植户联合起来抱团发展,2018年在村里成立了糖蔗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糖蔗种植。每年用传统方式榨出的红糖供不应求。目前,糖蔗种植面积发展到2000多亩,让村内60多户村民直接受益。
在三口塘镇三口塘村五色米种植基地里,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的曹秦卫正在察看五色米水稻的长势。放眼看出,满眼翠绿,微风一吹,稻浪滚动。曹秦卫指导农户们抓住农时,做好水稻田间施肥、除草等管理工作,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
“我们这边的田是回归到原始的那种耕种状态,每年收割完过后撒草籽,然后就是翻耕,这样就减少了化肥使用。然后就是人工育种,人工插秧,因为我们是常规品种,它的生根发芽的能力没有杂交那么强,所以必须人工去插,如果用机插的话,它的扎地不牢,后期容易倒伏,然后就是除草这一块,基本上都是人工除草,我们执行的标准是,绿色食品标准。”曹秦卫介绍说。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曹秦卫为种植的五色米申请了商标,通过精细加工,让五色米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成为了“永州之野”优质农产品,目前五色米种植合作社也有了一定的规模,正着力提升品质和产量,并通过各类电商平台推广产品,为农户创造更大的效益。
近年来,祁阳市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人才”“学校+基地+农户”“项目+产业+人才”的“3+3”模式,把人才植根在农村、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把创业规划在农场,通过“接地气”的培训模式造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邓瑶玲与曹秦卫就是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带动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的典型代表。祁阳还积极落实奖补等优惠措施,扶持新型职业农民注册家庭农场,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等,抱团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原文链接:http://agri.hunan.gov.cn/agri/xxgk/gzdt/sxdt_1/202207/t20220718_2756063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