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种业发展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当前面临哪些“卡脖子”问题?如何打赢种业翻身仗?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日前接受了记者采访。我国能否育出“越光米”? “这两年大家在餐馆或食堂吃饭,是不是会有种明显感觉——大米品质比5年前好多了,风味基本可以接受了?如果是这样,我们育种人会非常开心。”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聊起了身边的小故事。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优质粮的需求增加,科研育种方向逐步从注重产量向产量品质并重转变。 万建民介绍说,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的指导下,中国农科院组织开展了全国优质米品种的联合攻关,培育了一大批优质稻米品种,现在北方的粳米有些品种已能和日本优质品种比较,南方一些籼米也基本可跟泰国香米相比。 “在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中,我们团队培育的优质软米新品种‘宁香粳9号’,获得了优质粳稻金奖,品质基本可以跟日本越光米媲美。”万建民说。 他表示,我国水稻品种培育还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和南京农业大学育成的新型低谷蛋白水稻品种“W088”,做的米饭不仅可吸收蛋白显著降低,且食用后升糖指数低,适合有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人群。 这是否意味我国已是水稻强国?万建民说,我国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及杂交水稻等研究领域取得多项世界领先水平成果,但在种质资源挖掘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应用及优质品种选育推广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距离。进入新阶段,要持续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就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联合攻关,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大豆玉米“短”在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如何? 万建民表示,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努力改良品种来提高单产。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自给,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外资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的3%左右,进口种子占全国用种量的0.1%。 万建民表示,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但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比如资源保护利用不够,一些领域育种创新特别是基础原始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玉米、大豆、个别蔬菜品种等竞争力不强。 “我国水稻、小麦单产在世界上处于比较好的位置,其中水稻亩产为470公斤左右,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但大豆单产约是130公斤,玉米单产约为420多公斤,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二。”万建民说。 他分析说,除了耕地、水等条件外,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水稻、小麦等口粮方面的科研和人力投入更多,大豆和玉米方面投入资源相对有限,同时生物育种等技术应用还不充分;另一方面,玉米起源于南美,我国的玉米种质资源并不丰富,缺乏好的育种材料进行重组。今后需要在资源收集、科研力量、技术应用等方面下功夫。“卡脖子”技术卡在哪?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需求增加,对优质粮和饲料粮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必须解决哪些问题?
万建民表示,首先要解决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
种质资源是指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且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载体包括种子、植株、根、茎、叶、花、果实。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方面,跟国外差距不大,但在对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方面,比如是否具有高产、优质等性状,还有不小的差距。”万建民说,我国成立了农业农村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保存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但目前完成资源精准鉴定的不到1.5万份。
其次在基因挖掘方面,有突破性的种子还比较少。
我国科研人员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如水稻基因组研究等,但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方面,在“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努力,目前创制的有突破性的种子还比较少。 “这一点与评价体系有关。从事种质创新的人,所出的成果是资源而不是品种,不能直接变成效益,同时目前尚未形成能够对资源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万建民说。
第三,实现种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组织体系。
我国尚未形成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技术创新方面也有待切实加强。 “种业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时代是农家育种,2.0时代是杂交育种,3.0时代是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转基因、基因编辑育种等,4.0时代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种业4.0时代,我国还在2.0至3.0时代之间。”万建民说,迫切需要中央和各级政府进行更多投入,推动实现种业跨越式发展。如何打赢翻身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如何实现? 万建民表示,打好翻身仗,重在抓好种业创新,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位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尽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着力破除瓶颈卡点,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 “我们期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相关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能够加快启动实施,以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化。”万建民说。
——持续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特色作物和畜禽水产育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粮、宜机宜饲、专用特用新品种,满足多元化需求。
——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推进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做大产业主体。 ——强化育种遗传基础、分子育种技术等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坚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在我从事种业近40年时间中,能够感到各环节研究、人员队伍等都有长足发展。当前国家支持种业的政策已经明确,需要科研人员多一些创新精神和责任感,企业家多一些雄心壮志,共同打赢种业翻身仗。”万建民说。
http://nynct.fujian.gov.cn/ztzl/xdzy/xwxx/202102/t20210201_5529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