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书刊 > 正文

开启“两强一增”行动

发布时间:2022-07-19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以及农民增收工作,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安徽作为农业大省,提出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统筹质量和效益抓科技强农,统筹研发和应用抓机械强农,统筹补短板和锻长板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在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中努力交出一份亮丽成绩单。

  2021年12月23日,安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启动实施“两强一增”行动等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简称“两强一增”行动,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点题、谋划,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提出具体要求,分管省领导牵头落实。

  12个专题调研、8次集中讨论、数易其稿……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按照“问题要找准、行动有抓手、目标到市县、措施抓关键”思路,谋划了16个具体行动,体现在产业上、落脚在项目上;既有到2025年目标、分年度目标,也有分市、县目标;同时,突出重大项目、重要举措、重点区域、重要政策、重要改革,谋划有牵动意义的管用措施。

  安徽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表示,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体现了“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有利于提高全省农业科技、农机装备水平,补齐农业生产体系的短板,促进农民增收。

  科技强农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

  今年惊蛰时节,芜湖市繁昌区峨山镇峨溪河畔暖意融融,春耕正忙。

  峨山镇沈弄村村民汪军却在家里发愁:“入冬前紫云英的苗期管理没做好,后期长势不好,影响下茬水稻产量可咋办。”利用冬闲田种紫云英,既能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投入,也能提升下茬水稻品质,汪军却没掌握好入冬前的田管措施。

  “省里的科技特派员在附近田里指导生产,听说你家田块的情况后,要去你家田里看看,帮你出出主意。”接到区里农技人员电话后,汪军披了件外套就往田里赶。

  到了自家1100亩紫云英田边,来自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的科技特派员武际,已经蹲在田里察看紫云英长势。“这块紫云英前期杂草防控没搞好,加上墒情过多,后期一定要做好水分管理。”武际仔细询问汪军前期管理情况,耐心地解答紫云英田间管理、盛花期翻压、留种,以及下茬水稻种植与施肥等专业技术问题。

  像武际这样的科技特派员,2021年安徽发展了6377名。通过“聘、选、派、育”等方式,科技特派员的实践,正在通过“两强一增”行动推向江淮大地。

  安徽农业的“科技味儿”,还不止于此。

  在阜阳市临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一台台计算机正监控着数公里外农田的土壤墒情、苗情等。

  “有了专家带来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我们在种植方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有提升,今年成本能降低20%左右。”阜阳市临泉县杨桥镇种粮大户陈伟告诉记者。

  陈伟种植的500多亩优质专用小麦,依托临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智慧农业信息平台,实时监控小麦田的病虫害防控、施肥成效、土壤墒情等,从而决策施肥量、用药量等田管措施。

  据了解,这个农业科技园区拥有专家40多名,推广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应用推广新技术85项,探索新模式13项。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这“四新”科技成果转化,正是“两强一增”行动中,科技强农方面的6个具体行动之一。安徽聚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农业科技的导入效应,着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机械强农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站在阜阳市阜南县苗集镇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旁,翠绿的麦苗一眼望不到边,耳边传来嗡嗡的无人机飞翔声音……这里是2022年阜南县无人机职业技能大赛田间赛场。

  来自县里20多个农民合作社的32名选手正在现场比拼。多驾重型植保无人机垂直起降、平稳飞行,在麦苗上方均匀地喷洒农药。

  “比赛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现场实际操作,选手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理论知识作答后,到户外的比赛现场进行实地操作。”阜南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县农机发展中心主任朱军说。

  随着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通过比赛能够让大伙儿聚在一起比拼技术、交流经验,更好地促进无人机的应用。

  “两强一增”行动实施以来,阜南县计划通过实施机械强农,提高包括植保无人机在内的农机装备应用水平,到2025年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7个以上,培训1200名农机手。

  提高农机装备应用水平,有利于提升每一块耕地的效益。除此之外,补齐农机研发制造短板,也至关重要。

  安徽省农业农村部门同国机集团、中国农机院、中国一拖、中国福马集团等对接,谋划了46项农机装备补短板研发任务;组织两家科研教学单位,开展低损高效玉米籽粒收获机、大宗茶小型自走式采茶机等16项短板机具的项目化实施。

  不少地方还与本地农机生产企业合作,研发特色补短板农业机械,目前已形成研发意向24项,实际研发机械19项,取得阶段性成效16项。

  “我们在机械强农方面,提出优势产业集群壮大、农机研制补短板等6个行动,就是要聚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补齐农机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短板,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卢仕仁介绍。

  促进农民增收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攀枝、采摘、整理、运输……一大早,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寒塘村村民何书亮就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这里的山地没有大规模种过青梅,前几年试种了30亩约1200多棵青梅树,今年每亩能赚4000元至6000元。”望着成片的青梅林,何书亮说。

  这得益于当地大力发展林特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由一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无偿提供优质梅苗,农技人员上门指导服务,规范种植方法和管理标准,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青梅果。

  宜经则经、宜粮则粮。在安徽,种粮同样也能增收。

  产量817.52亿斤、创历史新高、全国第4位。这是2021年安徽交出的粮食生产“成绩单”。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作为三农头等大事,今年我们计划粮食播种面积10953万亩、大豆种植面积910万,超过国家下达目标。”卢仕仁说。

  如何确保种粮又增收?

  这几年,安徽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蹚出了一条“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模式。以专用小麦为例,每公斤售价高于普通小麦0.2元,按每亩400公斤产量,仅此一项,可带动全省农民增收30亿元。

  “今年,我们立足‘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以提高亩均产出为导向,将发展优质专用粮食5700万亩。”卢仕仁说。

  发展种植业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部分。“两强一增”行动对农民收入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四项收入构成,都做了相应部署,聚焦补齐短板,分类推进,精准施策,促进农民增收。

  特别是以工资性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个市、38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我们对标沪苏浙,拉高标杆,就是要通过落细落实‘两强一增’行动的各项举措,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卢仕仁说。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562722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