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项目 > 正文

良种良法增收 三代农人逐梦

发布时间:2022-07-19     来源: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6月1日,天空湛蓝,阳光灼灼,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千亩连片种植的优质麦田里驰骋,扑鼻的麦香传递出丰收的喜悦。

  品种展示田:保驾护航“农业芯片”

  站在即将收割的插着绿色试验标牌的麦田里,抚摸着沉甸甸的麦穗,全国人大代表、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种粮大户徐淙祥向记者介绍:“这块试验田里种的是阜航麦1号。5月29日,省、市、县组成专家组对阜航麦1号进行了测产,平均亩产达811.29公斤。”

  阜航麦1号从随神舟十号飞船遨游太空的阜阳小麦品种中选育而来。该品种具有矮秆大穗、抗病抗倒、稳产高产等突出特点。在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140亩核心试验区里,像阜航麦1号这样的小麦新品种(系)多达23个。记者放眼望去,不同品种的小麦田里都插着一块绿牌,上面标着各自的名称:皖垦麦22、华成865、谷神麦19、淮麦44……不同的品种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品相和气质。

  “麦收三件宝:穗多、粒多、籽粒饱,你看这些高产攻关的品种都怀有这‘三宝’,所以它们的产量一般都比普通品种高出两至三成。粮食产量的提高,60%~80%源于良种的贡献。没有良种,再好的设备与技术都很难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徐淙祥说。

  种子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芯片在科技领域的关键地位,而在农业生产领域,同样存在着“芯片”关键技术问题,这颗“芯片”就是埋在土里的种子。“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已手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徐淙祥的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农大、皖垦种业、丰乐集团、省种子公司管理总站等开展技术合作,充分发挥科技在稳粮增产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粮食增产由靠农资消耗向科技支撑的转型升级。

  除了引进高产品种,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自身对种子关键技术的攻关,通过杂交逐年选育,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丰8号”“太丰3号”小麦新品种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

  全程机械化:助力粮食“稳定生产”

  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成熟的麦穗顺着传送带进入收割机,一个来回后,颗粒饱满的麦粒倒进停在路边的车斗内。

  “我这1000多亩小麦,靠着这些大型收割机,3天就能被‘吃干榨尽’,要是全靠‘肩挑手提’,一个月也解决不了问题。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得益于从种植到管理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 徐淙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种植小麦全程都靠人工,每亩地成本大约在1500元左右,而全程机械化,种植一亩小麦成本在六七百元,省了一半钱。你看,投入少了,赚钱多了,群众种粮积极性就高了,稳定粮食生产也就有保障了。”

  徐淙祥介绍,合作社成立了自己的农机专业服务队,现有自走式喷灌机、大型收割机、土地深耕机、打捆机等10台(套)农机,还成立了植保队,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生产。专业服务队还能帮助其他农户作业。

  “土地规模种植,才能使用大农机,便于推广新技术,进而降低生产成本,节本增效。”在徐淙祥的带领下,张槐村7000亩土地中,已流转近6000亩。这几年,村里像徐淙祥一样的种粮大户多起来,靠种粮致富的人也多起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太和县加大对千亩以上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补充完善各种功能的大型农业机械。加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制定《太和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和《太和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已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9个,2022年计划再建3个。

  同时,不断完善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千亩以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泥晒场、烘干塔、农机仓库、粮食仓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模化种植大户抗风险能力。

  “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种植,再加上科技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就一定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粮食产量改善粮食品质。”徐淙祥说。

  祖孙接力跑:乡村振兴“后继有人”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收割现场,徐淙祥和儿子徐健在忙着指挥农机手精准收割,而在合作社核心区的新品种试验田里,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头戴遮阳帽,在一个一个品种的地块里挨个采集样品,然后全部送到小货车上,自己驾车拉回合作社的实验室里进行“考种”。

  “是用火烤吗?”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徐旭东连忙解释说:“就像大家考试一样,小麦也会进行自己的‘考试’,实验室进行的考种主要是针对小麦产量的考察。通过对有效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水分、千粒重的测量,测算出小麦的理论产量。”

  69岁的徐淙祥,孙子今年都26岁了,几年前大学毕业后,从省城合肥回到了家乡张槐村,跟着爷爷和爸爸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工作。一家三代扎根农村,做试验、搞示范,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典范。

  “孙子不留恋大城市的生活,回到家乡和我们一起进行小麦高产攻关,我的事业后继有人了,我打心眼里感到很高兴。”徐淙祥说。

  “我从小跟着爷爷长大,看着爷爷耕种的田地从几十亩到上千亩,和爷爷一起品味小麦单产不断刷新纪录的喜悦和自豪,深感农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职业。爷爷是一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麦田守望者’,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广阔农村是舞台,乡村振兴是机遇,在基层一线,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徐旭东向记者坦言。

  凝聚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太和县聚焦建设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和实施“两强一增”行动,采取“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许多学员通过培训,坚定了在家乡创业,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的愿望和信心,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科技致富的排头兵。

  (记者 安耀武 李跃波 通讯员 史浩然)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rdzt/nyfp/gzdt/562898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