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西部分布着大面积难治理的重度苏打盐碱地。
“希望这‘光板’的盐碱地都变绿,变良田,变草地。”这是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梁正伟的目标。至今,整整20年,为了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生出绿意,梁正伟也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1984年,22岁的梁正伟从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带领学生到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研究盐碱地水稻育苗。当时的梁正伟看到了盐碱地种粮的难,也决定了日后要走的路。
“盐碱地上若能种好水稻,农民生活就能改善。”梁正伟暗下决心,读研时便选择了盐碱地种稻、水稻耐盐碱品种筛选的科研方向。
2002年,梁正伟来到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工作,带领团队建设了国内第一家碱地生态站——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大安站)。
大安站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拥有1500亩的试验场,属中重度苏打盐碱地典型代表区域。“苏打盐碱地种稻即以稻治碱,植被恢复简称以草治碱。”梁正伟说,为了让更多的盐碱地恢复到原始的自然生态,他在盐碱地里一边种水稻一边种羊草。
“盐碱化是土壤的‘癌症’,重度苏打盐碱地又是目前最难治理的。这可能需要几代人专注的研究。”梁正伟说,正是因为难,在盐碱地上种草种稻,更得耐得住寂寞。
年复一年,不断探索。如今,改造的碱地变成良田,需要恢复的草地再现绿色生机。梁正伟带领科研团队突破苏打盐碱地“以草治碱”和“以稻治碱”两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盐碱地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两套系统解决方案,相关技术分别获得2010年和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现在,梁正伟正带领团队攻克羊草种子在重度盐碱地上直接播种的难题,筛选耐盐碱的种子进行系统扩繁也依然任重道远……
“课题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从地里冒出来的。”梁正伟说。盐碱地上工作条件艰苦,但梁正伟作为学术带头人从来都坚持亲力亲为。“咱们农民说这盐碱地是‘一步三换土’,意思就是说它的地貌和土壤差别大。”梁正伟经常带领学生在盐碱地里一走就是一天,边讲边观察,走得腿脚生疼。
一圈圈走,一遍遍观察,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攻关……十几年来,在盐碱地里,梁正伟带领团队深耕苏打盐渍土改良与生态建设,也终于让一个又一个研究开花结果。2021年,大安站被科技部正式批准晋升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梁正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dny/htdbh/202206/t20220606_846791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