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按照目前配方水平不变,估算整个养殖业纯饲料蛋白缺口约4000万吨。必须一方面利用氨基酸技术把蛋白质的水平压下来,另一方面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饲料粮安全事关粮食安全大局。2021年,我国畜牧业年消耗饲料4.5亿吨,占全部粮食消费的51.7%。在确保肉蛋奶等动物性蛋白供给的前提下,饲料粮供给压力大,节粮潜力也大。那么,饲料粮的内涵是什么?玉米豆粕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布局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如何减少玉米豆粕使用量?发展前景如何?本期对话邀请谯仕彦院士,就养殖业如何做好节粮文章进行探讨与分析。
我国粮食消耗中饲用超过一半,保障粮食安全,既要满足口粮需求,也要满足饲用基本需求
主持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讲话。在您看来,更好地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养殖业可以从何发力?
谯仕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我们提出来要做到口粮绝对安全,饲料粮自主可控。粮食消耗中食用占四成多、饲用超过一半,保障粮食安全,既要满足口粮需求,也要满足饲用基本需求。
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压力在饲料粮,促进粮食节约,重要潜力也在饲料粮。去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要求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目前,玉米是主要的能量饲料,豆粕是主要的蛋白饲料。推广猪鸡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农业副产物等替代资源,改进制油工艺,提高杂粕质量等。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已被列入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业主推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将继续列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
近年来,我国饲料总产量不断增加,饲料粮需求还将保持刚性增长,在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和国内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玉米应以国内供给为主,打通谷物食用、饲用、工业用内循环,适度进口玉米、大麦、高粱等非口粮品种,可以依托国际市场外循环填补缺口,推动玉米供需紧平衡向宽松平衡转变。同时,推行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减少豆粕消耗,进而减少大豆进口,从而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主持人:饲料粮的内涵是什么?
谯仕彦:我国是养殖业大国,生猪养殖量全世界第一,肉禽、蛋禽加在一起也是全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占全世界的65%左右,年产8800多万吨肉、3400多万吨蛋、3600多万吨奶、5000多万吨水产品。养殖动物主要是为了获取动物蛋白,目前动物蛋白在我国居民整体蛋白摄食中占比很大。生产这么多的动物蛋白,就需要有相应数量的饲料。
饲料粮主要包括谷物和豆粕。在我国主要畜禽饲料配方结构中,能量饲料原料占比一般为65%,其中玉米约占50%-55%,小麦、大麦、高粱、稻谷等其他谷物及粮食加工副产品约占10%-15%;蛋白饲料原料占比一般为30%,其中豆粕约占15%-20%,菜粕、棉粕、花生粕、葵花粕等其他饼粕约占10%-15%。玉米和豆粕占饲料粮中的大头。
主持人:近年来饲用玉米和豆粕的消耗情况如何?
谯仕彦: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均口粮消费逐步减少,动物产品的消费需求量年递增约1个百分点,拉动饲料粮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近年来,我国饲用玉米年消耗量1.8亿吨左右,豆粕年消耗量近7000万吨,折合大豆约9000万吨。
大豆除了榨油,剩余的豆粕主要用做动物饲料。1996年,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此后,随着食用油需求、畜禽养殖量和饲用豆粕需求的不断增加,持续拉动大豆进口。200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2010年,大豆进口量超过了5000万吨。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2021年,大豆进口量下降。在我们多措并举推广低蛋白质饲料的情况下,还用了大概6900万吨豆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高速发展规模化养殖。
肉类消费刚性增长,倒逼我们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饲料配方
主持人:我国几千年来都是用剩菜剩饭、杂粮杂豆、草秧秸秆养殖牲畜,采用玉米豆粕为主的饲料配方结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谯仕彦:我国真正有饲料工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工业饲料产量约100万吨,后来饲料工业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国外一些民间组织宣传影响,我国养殖业就开始习惯用玉米、豆粕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
玉米、豆粕从营养组成、适口性等各个方面都有优势。动物需要蛋白质实质上是需要氨基酸,豆粕含的各种氨基酸种类较多,而且比较平衡,做配方比较简单,而玉米则是非常好的能量饲料。所以养殖业就把它们用起来了。
主持人:玉米豆粕型饲料用了几十年已经形成行业惯性,为什么现在要大力推进玉米豆粕减量行动?
谯仕彦:随着我国规模化养殖量越来越大,玉米豆粕型饲料用量也越来越大。大豆进口越来越多,且主要集中在巴西、阿根廷、美国三国,价格也不断上涨。早在2005年,我们就认为这种局面难以持续,可能会影响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于是从那时起就开始做低蛋白日粮的研究,国内一些大型养殖和饲料企业也在探索尝试低蛋白日粮配方。
“十四五”期间,我国谷物食用消费将递减,以食用为主的稻谷和小麦产需盈余将进一步增加,到2025年可能将达到8000万吨以上,需要寻找合适方向,避免超期库存和损耗造成浪费。而随着我国养殖业加快恢复发展,2021年玉米饲用消费快速恢复到2018年水平,此后每年将以2个百分点左右的幅度递增,到2025年玉米饲用消费需求可能达到2.2亿吨以上,加上约9000万吨工业用消费和1200万吨食用与种用消费,产需缺口仍将存在。去年,我国进口玉米2800多万吨、大麦1200多万吨、高粱近1000万吨、木薯550多万吨,合计近6000万吨。
当玉米和豆粕供应不足、价格过高时,小麦等其他谷物可替代部分玉米,其他杂粕可替代部分豆粕在饲料中使用。据调研,当小麦、大麦、高粱、稻谷等每吨价格比玉米低100-200元时,可在不降低饲料品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前提下,用其他谷物部分替代玉米。
肉类消费刚性增长,养殖业面临空前压力。倒逼我们必须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饲料配方,充分利用现代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挖掘、循环利用国内的丰富资源,减少国家粮食安全风险,使养殖业节本增效。
目前,我国饲料中蛋白质实际利用效率只有50%左右,低蛋白日粮可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用量,名为低蛋白,实为高品质
主持人:从总体看,近几年来,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是如何布局推进的?
谯仕彦:2018年以来,针对玉米和豆粕在配合饲料中占比过高的情况,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推动下,“政、产、学、研”密切配合,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促进开源替代、提效减量。
低蛋白日粮研究应用从猪开始,逐步扩展到家禽和其他畜种,通过饲料精准配方和精细加工提高效率,推动玉米豆粕减量。农业农村部首先制定并更新了猪鸡配合饲料的团体标准和国家标准,下调了蛋白水平推荐量。随后,《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及相关技术规程发布。近日,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团标《生猪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生产技术规范》发布,蛋鸡、肉鸭、草鱼、肉牛、肉鸡等相应团标已经立项。
此外,发展优质饲草产业,用部分耕地发展全株青贮玉米、苜蓿、饲用燕麦等饲草作物,不但可以提高牛羊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率,还可以减少牛羊养殖过程中玉米和豆粕等精饲料用量,实现“化草为粮”“以草代粮”。目前,已实施粮改饲2000万亩,收储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5500万吨,牛羊养殖精饲料消耗减量1000万吨。相当于用2000万亩耕地种植饲草,产出了2600万亩的玉米和大豆。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利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现代生物技术,加快推进秸秆等农副产物,以及酒糟、酱糟、果渣等粮油果蔬薯加工副产物生产能量和蛋白饲料的研发和应用,向微生物要能量,向微生物要蛋白。
主持人:具体来看,在饲料配方中如何降低饲用玉米和豆粕使用量?
谯仕彦:主要通过丰富饲用谷物品种来源,降低饲用玉米使用量。除玉米外,小麦、大麦、高粱、稻谷等其他谷物也是优质饲料原料,配合使用酶制剂等添加剂,可以替代玉米在饲料中使用。
我国小麦和稻谷的库存充足,近年来国家实施饲用定向拍卖,通过性价比优势,引导饲料养殖企业购买使用库存轮换口粮,加上大麦、高粱等原料进口补充,有效缓解了玉米供需矛盾。当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发新型生物饲料,将来这方面有很大潜力。
减少豆粕饲用需求,主要通过大力推广高品质低蛋白日粮,以及用其他杂粕替代豆粕。动物生长需要蛋白质,主要是为了获取必需的氨基酸。使用常规原料配制饲料,要保证所有必需氨基酸都满足动物需求,就不可避免导致饲料中蛋白质过剩。目前,我国饲料中平均蛋白质水平在18%左右,但实际利用效率只有50%左右。
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基于“木桶原理”,用工业化生产的氨基酸补齐短板品种,减少其他品种的浪费,达到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用量的目的,名为低蛋白,实为高品质。我国工业氨基酸产量和产能占全球的70%,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实践证明,添加5至6种必需氨基酸,配合应用净能体系,可以将生猪养殖全程饲料蛋白水平降至13%左右。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已经在开展猪鸡低豆粕或无豆粕日粮技术研究,相信将来能大幅减少豆粕等蛋白原料的用量。
主持人:用其他谷物和杂粕来替代玉米和豆粕,必须清楚其原料营养价值,同时,补足必需氨基酸也要搞清楚动物营养需要,这两方面研究进展如何?
谯仕彦:饲料营养价值和动物对营养的需要是现代饲料工业的核心。
2018年以来,在农业农村部支持下,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组织全国优势教学科研机构的力量,采用“拾遗补缺”策略,开展了国内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评定,并针对猪、禽、牛、羊等主要畜种的不同生长阶段,分别评价测定了60多种常用原料的有效能值、蛋白质和氨基酸消化率等主要参数,建立了动态预测模型,构建了公益性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国内饲料养殖企业应用的实践表明,基于精准的原料参数,精准制定饲料配方,推行精细加工工艺,可以提高饲料报酬1.5个百分点以上。
此外,畜禽的精准营养需求和氨基酸平衡模型也在不断取得研究进展。相比之前的消化能、代谢能体系,目前的净能体系是比较先进的有效能体系。我们要清楚知道,有多少能量用来维持动物基本生命需求,有多少能量生产肉蛋奶,以使能量不浪费。同时,细化研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在不同的蛋白水平下,使用工业氨基酸节约蛋白质时,动物的氨基酸需要是多少、氨基酸怎么平衡。
主持人:近年来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效果如何?
谯仕彦:总体来看,相比2017年,2021年全部配合饲料中玉米占比由52%降至38%,豆粕占比由17.8%降至15.3%。
2020年,我国配合饲料的产量比2019年增加了3000万吨,但是大豆进口没有同步增长,低蛋白日粮的推广应用发挥了一定作用。2021年配合饲料产量同比增加4200万吨,我国肉类和牛奶产量创历史新高,但大豆进口量未增反降,同比减少381万吨。
据测算,2021年全国养殖业饲料消耗量约为4.5亿吨,豆粕用量在饲料中的占比为15.3%,同比下降了2.4%。按照上年饲料配方推算,相当于节约豆粕用量1080万吨,折合大豆1400万吨。
应倡导和推广家庭农场的种养结合模式,根据土地的消纳能力设计养殖场
主持人:目前,在推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谯仕彦:这几年,国内较大规模自产自用一体化养殖企业基本用上了低蛋白低豆粕日粮技术,部分中等规模养殖场用浓缩饲料,再加上本地一些农副产品资源,比如玉米、小麦、米糠、麦麸等做成自配料,这一部分不用担心。部分中等规模和小型养殖场目前也用商品料,但他们认为高豆粕、黄白色的饲料才是好饲料,担心低蛋白饲料用的豆粕不多、营养不够,下一步要使这部分人能够接受。
我们一再强调,饲料质量高低并不取决于用多少豆粕和玉米,也不取决于颜色,而在于提供的营养能不能满足动物需求,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的就是好饲料。
另外,一些养殖场户将营养水平较高的小猪料一直喂到育肥,造成大量蛋白质浪费和氮排放污染环境。我们在制定饲料有关标准的时候,根据猪的营养需求划分生理阶段,每一个生理阶段吃对应的饲料,该吃小猪料吃小猪料,该吃大猪料吃大猪料,该吃母猪料吃母猪料,科学合理节约饲料粮。这些都需要科研推广人员、饲料企业技术人员去引导养殖户转变观念和认识。
主持人: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越来越高,对工业饲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饲料粮供给持续带来压力,您对此怎么看?
谯仕彦:节约饲料粮最根本的措施是要适度规模化。我国大规模养殖的发展速度太快,过大规模养殖本身有很多潜在风险,一方面疫病防控的风险加大,另一方面产生大量粪污会导致处理困难,而且对饲料粮供给也带来很大压力。
适度规模养殖有很多好处,一个家庭农场养三五百头猪,既解决了经济效益问题,又留住了农村劳动力,猪粪当做有机肥料使用,种植业也受益。此外,可以在周围田地种一些有利于母猪生长的胡萝卜、青菜等饲料原料,既省粮食,猪还长得健康,这是今后减少饲料粮使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看过很多非常好的实践。比如在四川涪陵,养殖户养涪陵黑猪,在田间地头弄一个吊脚楼,楼上养猪,猪粪在下面收集起来,做榨菜的肥料。一头猪的排泄物基本够一亩地用,榨菜长得非常好、卖得很贵。
我觉得应该在全国倡导和推广这种家庭农场的种养结合模式,根据土地的消纳能力去设计养殖场,发展循环农业做到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我们去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水平,而不是把他们集中在一起。
预计未来玉米有4000多万吨减量空间,豆粕可减量2600多万吨
主持人:继续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行玉米豆粕减量替代,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谯仕彦:要从完善技术支撑、拓展多方面谷物和蛋白源、推广低蛋白多元化日粮技术、发展饲草产业、充分利用好农副产品、开发生物饲料等方面继续着力。
加强玉米豆粕替代原料饲用技术研究,鼓励新型酶制剂产品创制,开展配套技术方案集成示范,为饲料精准配方技术全面推广和构建多元化饲料配方结构提供技术支撑。
大力宣传推广猪鸡高品质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组织开展示范推广及效果跟踪评价。同时,加快研究低蛋白日粮在其他畜禽品种中应用的可行性,逐步扩大技术应用范围。
推动完善超期库存小麦、稻谷等粮食定向投放饲用,拓展进口来源,加快其他一碳气体发酵生产菌体蛋白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评审,鼓励应用生物技术,扩大必需小品种氨基酸的生产供给能力。
同时,大力发展饲草产业,推广农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增加全株青贮玉米、苜蓿、饲用燕麦、黑麦草等优质饲草供应,引导牛羊养殖减少饲料粮消耗等。
主持人: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谯仕彦:我的理想是有一天饲料里不用加豆粕,甚至植物性饼粕都不要,全部用合成氨基酸,再用点能量饲料就可以了。
到2030年,按照目前配方水平不变,我们估算整个养殖业纯饲料蛋白缺口约4000万吨。如果能把工业氨基酸发展得更好,把能用的蛋白原料吃干榨净,肉畜、蛋禽、水禽、反刍动物、水产饲料都用上低蛋白技术,再开发新型饲料资源,各个方面都算上,可能减少1200万吨蛋白,相当于2600多万吨豆粕,折合大豆3300多万吨。
我国的氨基酸生产技术全世界领先,而且品种齐全。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这四大氨基酸国产化水平很高,都向国外供货。蛋氨酸以前靠进口,这几年进步非常快,国内产量已经很大。如果异亮氨酸、组氨酸等成本再降低一些,还可以把畜禽饲料中的豆粕用量减少1个百分点以上,这也是不小的数量。如果再实现其他小品种氨基酸,如甘氨酸、丝氨酸的工业化生产,整个蛋白水平就可以往下压更多。
但我国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仅仅这样还远不能满足需求。必须一方面利用氨基酸技术把蛋白质的水平压下来,另一方面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充分利用农副产物和粮油果蔬薯加工副产物生产生物饲料。最近我们建立了一个团队,利用生物技术把秸秆资源转化为饲料,如果能够成功,可能是解决饲料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希望能有一些科研投入,如果把这些事情做起来,预计未来玉米有4000万吨以上的减量空间。
主持人:为确保国人肉蛋奶等动物性蛋白消费,饲料粮供给压力大,节粮潜力也大。在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和国内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玉米应以国内供给为主,依托国际市场外循环填补缺口;推行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减少大豆进口;同时,转变认知,倡导适度规模养殖进一步节约饲料粮。在多方努力下,未来玉米和豆粕将有巨大减量空间,从而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感谢谯院士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谯仕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主要学术领域为动物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代谢与营养需要、饲料添加剂研究与开发、新型饲料资源研究与开发等。主持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丽)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xyyw/gnyw/202207/t20220714_851116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