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夯实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发布时间:2021-11-23     来源:      作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促进“两个共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以高质量发展打牢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高度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也不尽相同。民族地区务必要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赶超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提高自身发展效率,将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到新高度,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首先,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找准自我发展定位。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坚持全国一盘棋,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融入新发展格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民族地区要在全局中找准定位,确定航标,才能在实现“两个共同”的过程中找到发展的可能性。向内发展注重锻长板和补短板,打造核心竞争力,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比较优势等融入国内大循环;强化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提升民族地区对资源和能源进行深加工的能力,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充分发挥潜在的消费市场能力、产品供给能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向外发展要与共建“一带一路”等相契合,将民族地区打造成为向西向北向南开放的新高地,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展国家发展的战略回旋空间。以全局促局部,以局部固全局,明确民族地区在全国整体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其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牢牢把握民族工作领域的突出问题,关注当下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等问题,用好“发展”这把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实现创新发展,必须适应新时代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地区发展数字产业、云产业创造条件,促进新经济的发展。实现协调发展,旨在缩小发展差距,由注重单方面地区优势和区域内部发展,向综合考虑协调发展的区域间合作与联合开发并重转变,包括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保证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实现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建设资金,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坚持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现代农业、文旅产业、康养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民生优势。实现开放发展,要主动服务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与相关国家的互联互通,引入先进经验和技术,挖掘产业链新优势,完善科技创新共享机制。实现共享发展,要坚持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效”统一、互促共享,在保持经济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坚持深化改革,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促进分配公平。

  进一步完善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实现机制

  无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还是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所指,都提出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依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规律,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在实现“富裕”与“共同”相互促进、螺旋上升中,构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防范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方能画出民族团结的最大同心圆,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以破解地区间市场分割、资源分配不均难题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毫不动摇地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统筹区域、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为各族群众创造更好发展机会;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各民族间构建相互依存的经济共同体,共享繁荣发展。

  以增收赋能为中心,增强共享发展成果的能力。一方面,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另一方面,解决个体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升人口向上流动能力。通过“提低、扩中、调高”,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结构。以普惠性教育和健康政策为保障,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抓手,积累和提升少数民族人力资本,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各族群众增收、就业、创业等自我发展能力。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抓手,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大物质基础设施投入、市场信息供给、劳动力技能培训、技术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供给;建立普惠性公共服务政策、兜底救助体系、综合性社会保障政策等相结合的多维政策体系,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各族群众福利水平,增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纽带,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必须科学把握我国各民族利益和命运深度交融交汇的大势,继续发扬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精神,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及企业参与帮扶等机制,深化在物资支持、劳务用工、项目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鼓励勤劳创新致富,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提供更高质量工作岗位,拓宽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上升通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逐步实现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光明日报)


http://www.hljagri.org.cn/rdgz/xgxx/202111/t20211111_824576.htm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