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构建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为核心,在绿色引领、创新驱动、主体培育、产业融合、园区聚集、优化服务等方面强化举措,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提升。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309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提高到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9%。
一是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围绕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引导加工企业重心下沉,建设农产品加工专业原料基地,布局加工产能,创建了贺兰县、永宁县、利通区、沙坡头区及农垦集团5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3个、有机农业(水稻)示范基地3个。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集中,通过集聚要素、集合功能、集中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园,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增效,发展主食、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多种加工产品。目前,全区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69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72个、农业农村部蔬菜标准园106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4个,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带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电子商务新销售模式延伸,2020年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7.2亿元,同比增长31.5%,其中:传统滋补类、生鲜食品、粮油调味网络零售额分别占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57.4%、21.5%和13.8%。
二是加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坚持把培育和壮大加工型、流通型食品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环节,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培育出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57家,培育从事食品加工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131家,引进了中粮、伊利、蒙牛、长城、张裕等一批知名大型企业,培育了塞外香、厚生记、百瑞源、西夏王等一批本土骨干企业。红山河、金河乳业、晓鸣农牧等14家企业在国内外各类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宁夏伊利乳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液态奶生产工厂之一。昊王米业公司“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抱团发展”的做法入选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宁夏农垦贺兰山有限公司总资产达38.9亿元,存栏奶牛7.34万头,年实现销售收入13.6亿元,带动周边2572户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三是加工产品结构趋于多元。随着消费者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空间不断增大,我区具备研发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始探索发展安全、多样、健康、营养、方便的功能性食品、个性化食品,绿色食品加工发展方向越来越宽,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主要农产品结构不断丰富,以粮油、乳制品、饮料、水果干(枸杞)、葡萄酒、糕点等为主,加工品种覆盖到所有食品类别,精深加工食品比重逐渐上升。乳制品加工产品除了液态奶、酸奶产品外,功能性乳制品、婴幼儿配方奶粉、奶酪等占奶类产品的比重上升到10%。牛羊肉加工以高温产品为主,低温制品以冻品为主,部分高品质冷鲜肉产品依托冷链运输到区内外;果蔬加工多以保鲜加工为主,部分加工为脱水蔬菜出口国外;供港蔬菜、宁夏菜心销往粤港澳等地区;葡萄、枸杞和其他类绿色食品类也逐步形成了干、汁、原浆、酒、休闲食品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四是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品牌工程,加大特色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培育有机、绿色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打响了一批知名品牌和名特优新产品品牌。目前,全区共培育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农业农村部认定)422个,盐池滩羊、宁夏大米等8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9个供港蔬菜基地被香港渔农署评为信誉农场,14个蔬菜生产基地入选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昊王”大米、“百瑞源”枸杞、“鑫海”盐池滩羊肉、“金河”酸奶、“西夏王”葡萄酒、“厚生记”食品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中宁枸杞、盐池滩羊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76.4亿元、172.9亿元、71.1亿元。
五是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全区建立了区、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ISO22000)体系,实施生产、加工、流通全程质量监管,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检测和投入品管控,保障了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目前,全区建成省(部)级农产品检测中心4个、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4个、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17个、各类农残速测点300多个,获证优质农产品数量年增幅保持在6%以上,认证产品覆盖了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优质粮食、瓜菜等产业。全区1500个蔬菜基地、枸杞基地、畜禽养殖场、屠宰场和水产品捕捞点等纳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1268家农资经营主体接入自治区农业投入品在线监管系统,宁夏产地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达97%以上。
http://nynct.nx.gov.cn/xwzx/zwdt/202110/t20211026_310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