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粮食法治网!

粮食法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时评 > 正文

【洛阳】小花椒“映红”小康路

发布时间:2021-08-26     来源:      作者:    

  【洛阳】小花椒“映红”小康路

“岭上硒椒”喜获丰收

  漫山尽是花椒树,满树皆是串串红。

  雨后,骄阳晴空。来到宜阳县香鹿山镇椒鹿原,空气中弥散着“麻麻”的味道。顶着太阳,汗珠爬满了脸颊,留村椒农刘小安的心里却很踏实。“不出意外,今年还是丰收年。”从打工谋生到致富能手,小花椒“映红”了刘小安的小康路。

  椒鹿原,豫西地区最大的花椒基地,沟岭之间延绵21公里,面积达5.5万亩。作为椒鹿原的核心区,留村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全村4680亩土地的种植结构调整。如今,大片的花椒树已经进入采摘期。尚处于成长期的园子里,间种着花生、药材、朝天椒等作物。“以短养长,保证乡亲们的收入不能减。”留村第一书记夏伟锋说。

  无独有偶。在伊川县鸦岭镇,“岭上硒椒”率先开采。“咱这地里都是好品种,有大红袍、狮子头、黄盖,加上富硒地的滋养,抢手得很!”楼子头村椒农李建国说起花椒头头是道。对于7亩椒2万元的年收益,这个地道的“老把式”很满意。

  椒香不怕巷子深。眼下,鸦岭镇已经聚集了一批外地来的采购商。在许多收购点,三轮车、拖拉机排成了长队。

  种啥,不种啥?效益来当家。“洛阳花椒种植历史悠久,但真正发展成产业,就这三五年的时间。”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表示。如今,不只是鸦岭、椒鹿原这两大核心区,花椒产业在丘陵山区遍地开花,种植规模达25.5万亩,成为重要的富民产业。

  花椒产业脱颖而出并非偶然。洛阳丘陵山区广布,十年九旱,常年缺水。这样的土壤条件,偏偏是耐旱的花椒的“最爱”。过去大家习惯于种传统作物,一年满打满算能挣一两千块钱。相比之下,花椒的“经济优势”显而易见。

  然而在最初,要让乡亲们作出改变并不容易。“大家都觉得不靠谱呗!”夏伟锋说。前些年,村里利用产业帮扶政策,给大伙儿免费发树苗。一听免费,家家户户争着要。可没多久,心气儿就“凉了”,有的种了又拔掉,有的压根领回去就没种。

  俗话说,眼见为实。为了搞活产业,镇、村两级开始逐村召集干群代表到陕西韩城考察,让群众与当地椒农面对面。“这一下,眼馋了。”夏伟锋说,回来之后,不用讲道理,群众自己把花椒苗栽遍了山梁。

  刚开始,乡亲们卖的多是湿椒,尽管效益比传统农业高了一大截,但与下游的采购、加工环节相比,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花椒地头价每斤七八块钱,经过烘干、包装,到市场上起码七八十元。”夏伟锋算了一笔账。

  道理都懂,但对于一家一户来说,搞加工贸易并不容易。面对花椒产业“重一产、缺二产、少三产”的普遍问题,去年,留村利用集体经济引导资金,联合返乡乡贤打造了自己的花椒烘干、色选车间,花椒酱、花椒油、花椒芽菜等深加工产品也接连走向市场。

  “在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当下,谁掌握了市场,谁就掌握了主动,小小花椒也不例外。”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表示。如今,在椒鹿原,豫西花椒交易市场正在谋划布局;在伊川鸦岭,花椒深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已经落地实施,很快将实现从种植到烘干、从包装到上市的一条龙产业链。(本报记者 白云飞 实习生 闻笛 高浩 通讯员 德伟 文/图)

责任编辑:王志远
http://nynct.henan.gov.cn/2021/08-25/2300162.html
  •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